扎根油田沃土 矢志技术创新在原油持续稳产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  |  来源:  |  更新时间:2015-03-24

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深入开展以来,大庆油田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比”活动,在科技人员“讲、比”活动中,涌现出一批“讲、比”活动先进人物和事迹,段福海就是一个突出代表。

段福海,男,46岁,中共党员,现任第四采油厂第二油矿工艺队测试工程师。

他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生产一线,与地面采油设备打了30多年交道。随着油田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他一直坚持学习,努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一名采油工成长为地面工程师,截止2014年先后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52项,获得国家专利22项;获油公司重大技术革新奖34项,获厂级创新奖5项、论文奖3篇、对外发布学术论文5篇,有70多项革新成果在全厂内外推广使用,创造经济效益2亿3千5百多万元。荣获厂技术革新标兵、技术革新突出贡献奖、油田公司杰出员工、油田公司功勋员工、大庆油田创新创效明星、全省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学习型党员标兵、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他对自己的人生是这样理解和认识的:一个人文化基础差,但追求不能差;知识水平低,但志向不能低。只要坚持学习,就能超越自我;只要不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为石油事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荣辱与得失,努力争做一名矢志技术革新的新时期石油人。

做一名技术革新标兵,在岗位上就要有真本领。他靠着不学到手不放弃的韧劲,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段福海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火热的,我要把这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油田。”生于老会战之家的段福海,受父辈的熏陶,自幼就知道了石油大会战的故事,并被铁人的故事深深感染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那时起,“扎根油田、奉献石油”的理想信念便在他的心里生了根。他下定决心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像“铁人”王进喜那样,学点真本事,干出个样来。 

1984年,由于当时油田严重缺员,段福海只在四厂技校读了半年就下厂实习。段福海清楚的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面对复杂的采油工艺流程,对于一个只在技校学习半年的他来说,什么也不懂,学习是成长进步之基,学习是自身创业之本,于是他就咬定一个字:学。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练。一次次将师傅传授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又将实践经验还原回书本,循环往复。如果遇到不懂或者不会的问题,他都会拿一个小本子记下来,回到单位找有经验的师傅进行讲解。经过两年的锤炼和打磨,他掌握了相关的采油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工作中一些生产问题、难题的不断出现,他意识到工作中单有热情是不够的,自己还需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1986年,他考取了石油干部中专,三年的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接下他又在探索中不停地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如饥似渴的吸收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现在计算机在油田生产中越来越普及,原来的手工绘图也逐步改为电脑制图,看着别人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计算机制作出来,他深知计算机知识匮乏意味着什么,渐渐有了危机感。计算机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普及教育,可对于年过四十的段福海来说真是高深莫测。他双拿惯工具的大手,在键盘上敲打,既不会拼音,又不懂英文字母,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夏季里,他坐在电脑前,拼写汉字,记住了又忘,半天打不出几行字。本来就爱出汗,经常是汗流浃背,额头的汗水滴哒滴哒落在键盘上。虽然难,可他就是要攻克微机操作这道难关。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年内,他从刚开始连字母、拼音都对不上号,手在键盘上找不到准确位置,到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制表、CAD绘图、文字编辑和多媒体教学,拿着他标有精准数据绘制的规范图纸,许多老技术人员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禁连连赞叹。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就是我的思想观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为生活需要我学习,工作需要我学习,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需要我学习,形势逼迫我学习。如果我不学习,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他的人生信念就是:干一天学一天,干一辈子学一辈子,即使退休也要学习。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一个新时期石油人的志气。

做一名技术革新标兵,在工作上就要有大贡献。他靠着不弄明白不甘心的钻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生产难题上

大庆油田从六十年代会战至今,经历了自喷开采、注水开发和三次采油三个阶段,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生产难题也越来越多。随着油田技术进步,我更加注重把技术革新与解决生产难题相结合。要是他下定决心解决的生产难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心里就空落落的,晚上睡觉也不安稳,一旦有了思路,就是半夜也要爬起来琢磨。

2002年还是一名普通测试工的段福海每天和工友们在井上对每口井地下资料进行录取。为找准第一手资料,不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烈日酷暑,他们在井上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但往往是仪器下到井口后,由于管壁结垢,仪器往下掉伴随着水量下降,辛苦测试出来的参数不准,并且一口井得测试好几次。段福海就琢磨怎样才能既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又能准确录取资料。他想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清除掉管壁上的污垢。于是,他从各小队搜集“废物”如一些不用的钢片制成“清刷器”,顶着近30度的高温,整日在井口上反复试验,那段时间他就像被焊在了井口上。执着终于换来了回报,他研制的“清刷器”一经使用便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管壁污垢被迅速清除后,测试仪器下入后不再受阻,测试记录准确了。这一小小的成功让段福海尝到了革新的甜头,因此他积极尝试投身到革新工作中来,深入一线,寻找和解决困难问题。

段福海在东一队担任副队长的时候,员工反映水井四分阀几天内连续漏水,盘根就更换过多次,但问题不能根治。回到家中对妻子杨清洁说起了这个情况,才发现原来妻子所在的注入站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跟妻子两人利用空闲时间在妻子所在的注入站一呆就是一天,四分阀拆了又安不下几百次,根据压力表的特性,终于革新出了压力表专用阀《斜板式水量控制阀》,新阀不但解决了四分阀漏水问题,而且美观实用,还了节省成本。通过这件事,他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岗位更适合自己,于是主动向矿里提出申请从事技术工作,这样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条件去创新革新,解决实际问题。

2006年,他来到工艺队,从事热洗管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对热洗温度作用于不同井深时所取得的不同效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每天随工人到热洗现场记录第一手数据,回单位后再进行定量研究。他发现,高压热洗控制的参数只能满足井深300米以内油井的洗井清蜡要求,而当井深在300米至600米之间时,无明显效果。经过60多次油套环空测温试验,他得到了洗井时油井不同深度的温度变化曲线,并最终得出“在热洗车不产生高温的情况下,出口温度达到70摄氏度时,热洗车排量越大洗井效果越好”的结论。他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高压热洗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年可节约作业费用100多万元。近年来,他又研制成功了超导热洗设备,与其它80多项革新成果累计为油田创效600多万元。

2010年,当他听说一名测试工从测试防喷管上坠落,感到十分痛心。他想如果能实现地面作业,工人不用上管操作,岂不是更安全。在和相关技术人员交流时,很多人都否定了他的这个想法。但是他却坚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为了解决新型测试防喷管这个难题,他有时半夜起来研究,有时做梦都在想这个问题。一天深夜2点多,睡梦中的妻子被一阵笑声惊醒了“太好了,就这么办…..”。妻子忙担心的把他推醒,他却笑着说:“我想出办法来了。”边说边穿衣下地,打开电脑,开始画图,妻子看着心疼的说:“你才睡不到一个小时,天亮再画吧!”他却说:“不行,我一定要趁热打铁,不然思路就断了。”天道酬勤,经过五年的反复不断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测试防喷管,成功突破了测试工人不用攀高,就可以完成测试工作的难题。“安全环保型测试防喷管”获得油公司重大技术革新一等奖,目前发展到了第五代产品,在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

去年,采油四厂有一批三元复合驱井,产出液含碱多,光杆上附着一层厚厚的碱,就像挫似的,磨得盘根三天两头换一次,漏油非常严重。不能眼瞅着原油就这样白白浪费,厂领导说,这事交给老段吧。就这样,段福海披挂上阵,不止一次次往井场跑,就连在家也满脑子都想这事儿。有一次,他正在家里刷碗,眼前忽然灵光一现,何不给光杆也安装一个钢丝球呢。想到这儿,他赶紧跑到井场。夏天,井场附近有很多臭水沟,蚊子铺天盖地,都快把井场围上了。没办法,段福海只好用衣服把头蒙上,蹲在盘根盒跟前冥思苦想,到底怎样才能给它安个钢丝球呢?由于他想得太入神,连衣服掉到地上都没发觉,让蚊子捡了个便宜,咬了他好几个大包。为了摆脱这些讨厌的蚊子,好专心干活,段福海竟然用上了调虎离山这一招。他先是围着井场兜了几圈,故意在草窠里趟来趟去,把蚊子都吸引过来,然后甩开两条腿,朝着远处一顿疾跑,想将蚊子们统统都引走。同事们见了,纷纷笑道:“老段,咋又干傻事了,蚊子怎么能上你的当。”大家伙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心里却特佩服段福海干起活来的这股子疯狂劲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段福海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他在盘根盒上安装了一对“耳朵”,这样就有了两个腔体,下腔体装帆布和橡胶颗粒,帆布起到密封作用,橡胶颗粒相当于弹簧,通过挤压让帆布紧挨光杆。然后把钢丝球装在上面的腔体里,外面用松紧带一绑,随着光杆一上一下运动,钢丝球就能把杆壁上的碱都擦掉了。 盘根的病患被根除了,使用周期延长到180天,盘根再也不漏油了。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推广,有430口井因此受益,段福海又给四厂节省了一大笔钱。

做一名技术革新标兵,在家庭上就要舍得多付出。他靠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恒劲,把家人的支持化为前进的动力

自参加工作以来,段福海始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每次到了新的岗位,为了能尽快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本领,他每天早来晚走,有时甚至住在岗位上,对工作的执着使他也疏于对妻子、孩子和老人的照顾,多少留下一些遗憾。

妻子杨清洁看到丈夫对学习的痴迷、对工作的热爱,她毫无怨言,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用行动默默地支持,成为段福海专心投入工作学习的贤内助。可就是这样一位“贤内助”也因为他一次不顾家的忙碌吵起了架。厂技术大赛,杨清洁既是聚合物工种参赛选手又是培训负责人,还要照顾上备战高考的女儿。一天,女儿班主任打电话通知下午开家长会,当时她正带着选手到外厂参加培训,脱不开身,从来没有求过丈夫的她,犹豫再三,给段福海打电话说明了情况,没想到丈夫一口答应了下来。傍晚,劳累一天的杨清洁回家后发现,孩子在自己房间里面小声的哭泣,原来女儿是唯一一个没有家长来开会的学生。深夜,刚进家门的段福海,迎来的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平时你忙,我们都支持你,可是女儿马上就要高考,你就不能为女儿的事放在心上吗?”段福海这时才醒悟过来,自己从下午开始就一直在井上做实验,把开会的大事给忘记了。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段福海就把自己的父母当做心中的宝,他在家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可是有一次他对母亲的承诺,却失言了,并且一失就是三年。那是在2008年1月12日,段福海的母亲过70大寿,提出了想要看海的愿望,段福海爽快的答应了。可是,事情总是不如人愿。2008年春天,段福海为了完成热洗科研项目,连续搞试验在井上同热洗工人奋战了半年,终于摸索出了新的热洗方法,探索出了热洗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如今,这项科研项目已在全厂推广,受到了领导的认可。等他忙碌完,想起对母亲的承诺,那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旅游季节。2009年又由于段福海忙碌上半年厂里举办的科技成果展、以及下半年油公司的科技成果展,再次的错过了旅行季节。2010年的夏天,段福海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做科研试验、筹备个人科技展、迎接公司级的4个现场会,满满的工作安排使他从没休息过一个休息日和节假日,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加班工作。母亲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几次话到嘴边都咽了下去。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段福海革新想法越来越多,革新成果也层出不穷。2009年,套管防盗油开关的研制,获油田公司技术革新三等奖,分层测试井口装置技术的研究,获油田公司“高科技新会战”群众性经济技术优秀创新成果奖,第一名,滑锤式曲柄销子振击器的革新,获油田公司技术革新一等奖。

可是就是这样忙于工作,刚得到母亲的理解,段福海又“得罪”了自己的女儿。2007年8月29日,是段福海女儿上大学报到的日子,他曾经答应女儿一定送她去学校。可是那天正赶上妻子所在的站,迎接油公司样板站的验收,不能前去送女儿上学。原本妻子指望丈夫去送孩子上学,可是,就在女儿要上学报到的头一天,厂里通知明天要对段福海的一个革新成果进行实验验收。接到通知后,段福海斟酌了半天,和年迈的父母商量由他们去送孩子到佳木斯大学去报到。并狠心的把手机关闭了,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技术革新验收工作,直到晚上回家才拨通了女儿的手机,听着女儿在另一头泣不成声的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爷爷奶奶为我楼上楼下奔波,把一切入学手续都给我办妥了,你不用担心我,爷爷奶奶这次送我坐了8个多小时的硬座火车,真是辛苦他们了,他们回去后你再忙一定要去火车站接爷爷奶奶呀。”听着女儿的哭诉,段福海这个刚强的汉子流下了热泪,他作为父亲,为自己不能满足女儿那个简单的心愿,而伤害了她那份纯真的感情深感内疚。现如今,段福海的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她也理解了父亲身上的责任,家人的默默支持让段福海获得了更大的动力,他革新的劲头更足了。

做一名技术革新标兵,在事业上就要有高追求。他靠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实劲,千方百计传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段福海常想,一个人技能再高,也毕竟力量有限,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把经验总结出来,传授出去,带动大家一起提高,让油田长远发展充满希望,这是作为一名技术革新带头人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爱人杨清洁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将业余时间变成学习时间,在岗位上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操作技能,自学考取了大专文凭,并在段福海的指导下,学习《机械设计》及“CAD”制图等专业知识,在厂技术大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取得工人技师资格,技术革新10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在2010年的第四采油厂全员“创新实践”劳动竞赛表彰会上,夫妻双双站在领奖台上,成为模范夫妻典型,被誉为“革新连里枝”。

论语有云: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段福海正是这样一位胸怀开阔的人师。因为他不仅在思想上引领身边人前行,而且毫不保留的将知识、经验传授给他人。

测试队的路明亮刚参加工作时,对工作漫不经心,应付了事。作为班长的段福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耐心的开导路明亮,“男子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从学习到工作,从生产到生活,细心的分析道理。渐渐的路明亮转变了工作态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段福海把自己多年技术革新经验,耐心细致的传授给他,使他逐步对技术革新引起了兴趣,从而成长为一名技术革新能手。路明亮积极参与到段福海技术革新试验中,并独立完成技术革新成果7项,多次参加矿、厂、公司的技术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革新、参与革新,段福海将自己的革新经验,编写成的“技术革新经验”小册子,通过厂技术发展部和油田公司技术革新课堂发出2000多本,实现了经验共享。2011年,段福海又在《技术革新经验》基础上,总结完善“283”革新工作法,制作成教学课件,到基层单位同技术革新骨干进行经验交流分享,传授方法,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搞革新。

同时在厂里的支持下,段福海利用计算机网络开辟了“老段为你解难题”专栏,围绕水驱精细开发示范厂建设,广泛征集生产难题,并组织工人骨干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重点对油田注水及高压测试方面的难题开展攻关。他为每个人立项目、确定攻关方向,人人出成果。段福海和他的工作室成员为企业解决了很多的生产难题,受到多次的表彰和奖励,也曾经受到央视台的三次采访报道(中央一台、中央二台、中央十三台 )。段福海革新工作室成立后,树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解难题攻难关要达到“四出”的工作目标,即: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出效益,先后解决各类生产难题270多项,培养油田公司技能专家1人、技师4人、技术革新能手2人,工作室被大庆油田授予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技能创新培训基地、全国化学系统创新工作室,2012年段福海被油田公司工会聘为大庆油田职工创新大讲堂主讲专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加大技术革新成果交流和共享的同时,他还注重技术革新经验和方法的分享,归纳总结出“283”技术革新工作法。通过“技术革新讲堂”“铁人大讲堂”“职工创新大讲堂”讲授80多场次,受众人数达2万人,并且“283”技术革新大讲堂还走进了七台河、内蒙古、吉林油田、辽河油田、走进了北京长城钻探公司,影响更多的人学习技术走入革新创效中来!

几年的时间里,段福海先后带徒弟12人,指导完成各项技术革新78项,他身边的技术骨干有9人获油公司重大技术革新奖,30多人获得国家专利,有上百人的小革新,小成果在生产中创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环境发生怎样变化,段福海始终牢记,自己不仅是普普通通的采油工,更是顶天立地的石油人。如果没有催人奋进的大好环境,没有育人成才的油田沃土,也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讲、比”活动,就没有段福海今天的全国“讲、比”标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前,油田公司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作为油田一名新时期技术标兵,在今后的“讲、比”活动中,他将更加珍惜荣誉,珍惜岗位,勤奋学习和工作,肩负起时代赋予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为油田发展建设做出新贡献。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