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大篷车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成为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00年,中国科协针对科技场馆短缺的问题,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研制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的建议,并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中国科协启动了研制和配发科普大篷车的项目。
2000年科普大篷车开始立项以来,共开展了4种类型车辆的研制工作,分别命名为:科普大篷车Ⅰ型、科普大篷车Ⅱ型、以及与教育部合作,专门研制的“青少年工作室”科普大篷车Ⅲ型,目前仅配发给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委托吉林省科协研制含农业宣传功能的县级科普大篷车Ⅳ型。目前中国科协共生产科普大篷车270辆,配发给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地(市)、县级科协使用。展品的研制分别由安徽省科技馆、安徽省蚌埠科技馆、河南省郑州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江苏省科协普及部等五个单位承担。经研发目前有展示光学、力学、电磁学、数学和生理学等科学原理的高科技展品253件,为科普大篷车展示使用。同时,为扩大科普大篷车的影响,中国科协征集制作了科普大篷车的标志,专门制作并配发了统一的工作服、旗帜、胸章等宣传品,扩大科普大篷车的社会影响力。
二、目前我省科普大篷车类型及分布情况
自2001年第一辆科普大篷车被分配到省科普事业中心以来,伴随着车型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除了中国科协为内蒙古配发的唯一一辆Ⅲ型科普大篷车外,在我省已拥有I型4辆、 II型10辆、IV型17辆,总计31辆。现将我省科普大篷车车型具体情况车型介绍如下:
I 型科普大篷车:以解放牌厢式运输车及底盘改装,长 9985/9777mm,宽2470/2385mm,后轮驱动,排量为 6.557L。车载科普展品 30 件,配备 DVD 机、音响系统、投影仪及银幕等车载设备。 车厢分为展品(展板)装载区、多功能控制室两大部分。在结构设计上,为保证车载展品的安全运输,展品装载区车厢体的内壁上安装有特别设计的展箱固定装置;在车厢体的两翼,特别设计有两扇高度为1.8米、宽度为4.6米的大跨度液压启闭的侧开门,其中一扇可作为液压升降平台,具有600公斤的举升力,用于车载展品(展板)的上下装卸。展品卸完后,两翼侧开门可同时打开至水平状态与车厢地板平齐,构成小型平台,使之兼具展示平台、表演舞台、会议主席台等功能,用于科普集会、重大活动等;车厢后部的多功能控制室,安装了音响电气控制台、车载音响影视播放系统、书架、资料柜,可用于放映科教影片、科普集会音响中心、存放科普书籍资料等;车辆安装有两套供电系统,一套为24伏车内电源;另一套为220伏外接电源。在车厢体裙部还设置了发电机柜,可携载小型发电机用于在偏远乡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车厢厢体结构上,采用保温结构和非保温结构组合,铝型材骨架与内外贴板及新型密封结构等多项厢体制造新技术和新材料,保证了大篷车厢体的强度和密封性能。此车型我省拥有4辆。
Ⅱ型科普大篷车:依维柯牌改装柴油厢式货车,长7133mm,宽2000mm,高2955/2875mm,排量为2.798L。车载科普展品25件,配备DVD机、音响系统、投影仪及银幕等车载设备。该车为短头型全金属整体车身的厢式车。车厢分为人员驾驶乘坐区和科普宣传工作区两部分。在科普宣传工作区的左侧设置了开架式展品架,可搭载25件展品;右侧布置了科普宣传工作台,综合电控柜、小型发电机等;车辆的后开门处,则设置了投影放映幕布,用于科教影片的放映。此车型我省拥有10辆。
Ⅳ型科普大篷车:与以往型号科普大篷车不同,Ⅳ型车除了保留科普宣传功能外,还特别集成了丰富的科普资源。该车除配备的车载科普放映器材、下拉式投影幕布、展品、资料、展板等科普物资外,还携带了五个专门研发的农业科技服务箱,可走进田间地头、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普宣传,面对面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以及提供土壤水质化验和粮种化肥检测等科普服务。此车型我省拥有17辆。
三、目前科普大篷车资源库面临的几个问题
1、科普车上固定配置的可供开展活动用的科普资源太少,科普大篷车车载资源主要分为科普展品类、科普挂图类、车载多媒体设备。其中Ⅰ型车车载科普展品30件、挂图90幅;Ⅱ型车车载科普展品16件、科普挂图40幅;Ⅳ型车科普展品6件、科普挂图20幅,所有科普大篷车均配有影音多媒体设备。我省科普大篷车科普展品总计328件,科普挂图总计1100幅,车载影音多媒体设备31件。因此目前科普车的设施配置只适于组织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活动,而科普车下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入广场等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活动却难以组织,且缺乏内容,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2、车上配置的车载科普设施装备落后、不实用。如扩音喇叭功率太小,播音失真,投影屏幕太小,容纳观众少,卫星接收设备排不上用场。
3、车辆机械部分质量有待提高,故障率高,车门密封性差,空调前后车厢实行联动控制造成浪费。
4、除车载展具外,对科普大篷车组织活动可利用的其它科普资源建设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供科普大篷车日常业务活动利用的科普资源品种稀少、数量匮乏,近年新开发的科普资源不多,资源共享的机制不健全。
5、车载展具损坏维修难的老大难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办法,目前展具的正常使用完好率低。
6、针对科普大篷车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少,外出学习机会少,相互间缺乏交流,而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科普大篷车功能的发挥,使科普大篷车具有的一些特色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科普大篷车科普资源库建设的改进意见
今后,科普大篷车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规模日益扩大,科普大篷车工作已成为科协系统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更好发挥科普车的作用,搭建社会化科普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围绕科普大篷车应重视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科普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以服务科普大篷车为对象,建立各级科普资料库和人才信息库,争取通过科普专项经费立项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下大力气填充丰富各类型科普资料库存,在互联网上设立科普资源资料专供信息站点,解决各地科普大篷车活动无渠道获取配套资源资料的难处。此外,合理利用好社会人力资源,吸纳更多热心科普的志愿者参与科普大篷车的工作,建立统一的科普志愿者报名、登记、录用及管理工作的系统。
2、推陈出新,加大科普资源开发的力度。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科普大篷车应以其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多媒体的教育方法、互动性强的活动方式,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科普大篷车的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活动秩序程式化,从中融入竞赛性、娱乐性和荣誉奖励性,增进观众的参与意识,加强他们对科普知识的吸收程度,充分体现科普大篷车自身的资源优势。
科协组织应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加大经费投入,开发出一批深受公众喜爱,而且适合科普大篷车在不同场合、面向不同人群、组织不同活动所需的丰富的科普大篷车车载集成资源包。如就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农业技术、卫生保健、航天技术、军事科技、材料技术等主题,开发出各类主题的适用于科普大篷车的资源包。资源包内容可包括展板、科普主题剧、主题式体验活动、模型、实验活动、小作品制作多媒体影片放映、互动游戏、知识竞赛、深化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提升科普大篷车的服务层次及影响力,科协系统应通过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实现资源共享,有必要给全部科普大篷车配备各类主题的资源包为各地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条件。另外,车上可视需求配载用于表演的电脑机器人、显微镜等器材,还可制作一批专题科普互动有奖答题卡及奖品配发给科普车备用。
3、实行科普社会化,鼓励企业支持、赞助科普大篷车。
调动社会各类组织,尤其是国内大型企业关心、支持科普公益事业的积极性,通过各方渠道积极联系,争取国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科普大篷车的赞助,开展实施社会化科普合作项目的尝试。
4、改进车载设施装备,完善科普大篷车的服务手段。
科普大篷车上配置的设施装备应坚持以人为本,讲究实用高效。今后生产的科普大篷车应把在车内播放的投影仪和安置在车尾的小屏幕,改为投影仪在车外播放,大屏幕(3×2.5米)安置在车厢外侧;车内增配一台活动式大型超薄彩色液晶电视,以便白天能播放影像片;取消卫星接收装置;取消工作车厢的空调,保留驾驶室空调;配置多媒体系统;增配一副交流电立体音柱播放系统。
5、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售后维修服务。
针对车载展具损坏率比较高的情况,且车辆数量逐年增加,车载展具生产商应在条件成熟时,在每个省设立一个定点维修点。在无维修点情况下也应做到每两年上门回访维修服务1次。另外厂家要加速新品的研发,多推出精品,为最早一批投入使用的科普大篷车载展具老产品更新做好准备。
6、加强人员培训和交往,进一步提高科普大篷车管理员的管理水平。
不定期组织以科普大篷车管理员和司机为对象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所有从事科普大篷车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再加上现在全国的科普大篷车数量已达一定规模,中国科协应有计划组织召开全国科普大篷车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现场参观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各地科普大篷车工作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与发展。
五、今后科普大篷车的发展运行方向
今后,科普大篷车应通过与传统科普工作实现有机结合,丰富传统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科普设施,促进传统科普工作的创新。各地区科普大篷车工作队可根据所在地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和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联合科普教育基地,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移风易俗、愚昧迷信和陈规陋习和低碳生活等知识为创新思路。以科普进校园活动、科普进社区和科普大篷车送科技下乡为活动内容。深入挖掘科普活动内涵,创新科普活动思路,引领我省科普宣传方向。省科普中心结合以往各地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的实践经验,总结4点工作新思路。
1、固定展示活动。利用科普大篷车的机动性,将科普展品运至展示场所,开展科普器材固定场所多日的展示活动。据反映,此项活动不仅可提高科普宣传覆盖面而且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并且通过此项活动还衍生出了由民众自发组织的科学情趣小组、科普讲堂等各类型科普团体。
2、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进校园活动。青少年科普工作是科普大篷车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科普工作不仅有利于建立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此项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以此来引发和带动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科普大篷车工作队在活动中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在校领导及当地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动员广大师生,开展《专家大讲堂》、《环保作品展》、《我来讲科普》和《师生齐动手》等综合性的科普教育活动。
3、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开展科普大篷车“送科技下乡”系列主题活动。为更好的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课堂、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开展科普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科普大篷车活动为平台,联合各方资源,根据需求科普大篷车可开展“送农技下乡”、“送卫生下乡”、“送法律下乡”、“送政策下乡”等主题活动。
4、助力科普文化、打造品牌影响力。科普大篷车以其机动灵活、便于更新科普产品、低成本运营等特点已经成为了科普宣传的主力军,“科普大篷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科普品牌。为固化品牌影响力,各地科普大篷车工作队应依据科普大篷车的特点,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军营、科普进少管所和科技一日游等品牌活动,发动全民爱科普,学科普的热潮,与时俱进打造科普文化大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各级科普大篷车工作队应充分调动各界资源,提高每次科普日活动的影响力、公众参与度和科普大篷车的社会知名度。要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政府部门为依托,科技团体相配合,新闻媒体做宣传作为科普大篷车活动的工作指导方针。要以科普大篷车活动为契机,深化与各级部门和媒体间的联系,形成以科普大篷车为热点,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联合活动科普宣传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科普工作所依赖的科技培训、科普报告、科技咨询等单向式、人际传播的科普方式,已越来越难于满足公众对科普的要求,科普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重要课题。而科普大篷车以其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形式、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方式以及互动式的参与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面流动旗帜。科普大篷车犹如一座座“流动的科技馆”,在龙江大地普遍开花,我们相信,明天“科普大篷车”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我省科普工作增添亮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