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黄芪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作者:  |  来源:  |  更新时间:2020-10-10

黄芪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省和自治区,相关产品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但近年来,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大部分耕地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出现化肥、农药污染严重、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生产的药材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南药北移”的趋势逐步呈现,南方大部分药商转战到有着中药材良好生境的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地区在中药种植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黄芪产业。

一、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形成产业链

为最大限度地保障药农的经济利益,发展订单药材是一条必经之路,应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药材专业协会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发展订单药材,不仅要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还要考虑市场变化因素,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利益。最好列出一个最低保护价,在最低保护价的基础上随行就市;为了与企业双赢,超出部分可按略低于市场收购价的10%-20%确定订单产品价格; 最低保护价可以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值为标准。

二、提高种植水平,加快黄芪标准化生产

从源头上抓好黄芪种植生产,健全繁育体系,划定专门区域建设集中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进行黄芪种子生产繁育、提纯复壮、引进驯化。在选址建园、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轮茬耕作、种源选择、资源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系列生产节点上加强技术服务。加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优良品种示范,创新栽培模式,探索集成技术,抓好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使技术落实到药农的田间地头。按照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运行模式,发挥新品种示范带动作用。实施黄芪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与推广工程,建设国家级 GAP 药源基地。

三、建立中药种植产业种源溯源体系,保障药材质量

目前,药材种源市场十分混乱,药农种植的黄芪种子没有统一的购置渠道,即使从正规渠道购置的种子,也是多方收购的混合种子,根本无法溯源。建议结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力量和各乡镇联合治理市场,对我省黄芪生产、加工、仓储和经营等环节进行集中治理。规范黄芪加工程序,规定二氧化硫含量的标准,依靠国家力量建立专门检测硫磺含量的部门,对硫磺熏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严惩;依靠政府出资建立标准化的仓储设施,同时加强对大型药材仓储企业的培训;为了保证黄芪的道地性和质量安全,对“壮根灵”、劣质农药进行严格的禁销,整治农资市场。

四、创新质量评价模式,建立不同用途的商品规格药材标准

针对黄芪商品不同用途,建议我省建立不同商品规格药材标准,其评价模式应注重传统经验的辨状论质与化学评价、生物效应评价相结合。以饮片调剂和饮片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用黄芪药材,评价标准则应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主,辅以化学指标,同时采用新技术建立生物学效应指标;以提取的化学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生产天然药物,其评价标准则应以化学指标和提取率为主;以养生补益为主的食疗黄芪,则要尊重使用习惯和传统经验,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