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简称远东地区)位于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以东,矿产资源丰富,最有优势和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为油气、金银和有色金属,同时非金属矿如金刚石、云母、石墨等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与较大的储量相对应的,是当地矿产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温度低,给矿山企业建设和运营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是远东地区交通欠发达、基础设施差、技术装备落后,地质、采矿、选矿和冶炼技术及装备更新换代缓慢。同时,当地吸引技术人才和投资的能力较低,俄罗斯经济复苏及发展缓慢又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资金问题。
可以说,远东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机遇与困难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天然地缘优势的中国东北地区参与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一,双方合作可解决俄罗斯在资金、技术、企业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困难;其二,远东地区矿产资源需要基础设施、人才、资金的支持,而黑龙江则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需要新的政策引领来实现转型;其三,可以缓解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的矛盾。这些优势在黑龙江省的体现更为直接。首先,黑龙江省地缘优势明显。从水上交通来看,3000吨的江海联运轮船,从佳木斯起航沿松花江、黑龙江在抚远进入俄远东境内并出海到达日本和韩国。从陆地交通来看,连接黑河与布拉格维申斯克的跨境大桥已建成,连接比罗比詹和同江的中俄跨境大桥也即将建成,能够为双方合作提供交通上的基础。其次,双方合作具有政策基础。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发展方面不断发力,中央也高度关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可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届时将更有利于参与远东开发。第三,黑龙江省拥有一批老牌的大型企业,如大庆石油、一重集团、建龙钢铁、龙煤集团等。这些企业资金充足,企业管理能力强,技术实力雄厚,可以根据需求在远东地区合作开发矿产资源。第四,可以为远东地区提供科技力量的保障。
为加强双方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应当促进双方实施全方位的合作,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积极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优势。早在2013年,俄罗斯方面《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已生效。同年7月,国务院批复《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也标志着我省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沿边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对接俄“欧亚经济联盟”,黑龙江制定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作方案。这些政策红利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大环境的保障,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红利,顺势而为,让“一带一路”成为黑龙江和远东地区合作开发矿产的策动力。
其次,加强企业层面技术合作。中俄双方矿业企业应加强深度合作,继续打造“万亿产业集群”。跨境的铁路、公路建成以后,大宗产品的合作成为现实,从而助力万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黑龙江省委的部署,矿业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要达到2300亿,再加上石油、天然气的加工,达到万亿级的规模。尤其可以加强和黑龙江本地哈电集团、东北轻合金厂、哈飞公司、哈尔滨轴承厂、佳木斯电机股份公司以及大型央企如五矿集团等的合作。
第三,创新能源与资源合作模式。俄罗斯不想成为中国的原料供应国,而中国东北对俄远东出口产品也不能长期停留在低端的轻工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上面。所以,双方应在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在两个地区延伸能源产业链,即要在能源合作上找到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的能源产业,并形成一种产业链式的经营模式,将上游的初加工产业链,如采掘、炼化等通过投资合作向俄境内转移,依靠东北地区自身的加工能力在当地将下游产业链延伸,向能源转化与深加工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外向延伸。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还很不够,要素的流动与资源配置方面没有做到最优。针对这里投资不足的状况,东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杠杆,吸引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来这里投资设厂,兴办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企业,形成经济要素地域的良性循环。
除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及其远东合作外,与远东毗邻的东西伯利亚地区也有良好的资源,开发条件和经济状况比远东地区好些,这些地区也应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