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黑龙江省科普传播的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
作者:  |  来源:  |  更新时间:2020-12-30

陶福胜,刘洪辉,李明珠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哈尔滨,150010)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直接冲击着传统的科普观念和科普方法。“互联网+”时代,与发达地区的科普传播相比,黑龙江省更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普传播。基于黑龙江省科普传播的实践发展过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黑龙江省科普传播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科普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六个方面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科普传播;公民科学素质;信息化

Present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pag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pulariz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Internet +" Era

Tao Fusheng,Liu Honghui ,Li Mingzhu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 Harbin, 15001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the rise of knowledge economy, a direc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cept and methods. "Internet+" 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ar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should put more attention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paperuse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ield survey meth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card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alyzing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ix existing problems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words:"Interne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citizens scientific quality; informatization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我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推动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1]。实践表明,科协的信息工作要把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普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九次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5.07%,比2010年的3.35%提高了1.7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超过了50%,位列全国第20位,呈现出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特征[2]。但是,黑龙江省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91年(6.9%)、欧盟1992年(5%)和日本2001年(5%)的水平。到2020年黑龙江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的目标,意味着比“十二五”期间5.07%的目标要翻一番。因此,黑龙江省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目的

过去运用挂图、板报、图册等科普宣传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科普对象的需求;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科普办法,已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指出,“科普要跟上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化普及的大趋势。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互联网+’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如何推进黑龙江省科普传播,实现到2020年黑龙江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的目标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互联网+”时代的黑龙江省科普传播方式建设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要。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互联网+”时代的黑龙江省科普传播方式建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三,从公众层面来看。“互联网+”时代的黑龙江省科普传播方式建设是公众的本质需求。

本研究的意义也可以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角度来看。第一,理论意义。科普为“互联网+”提供新的素材,“互联网+”又为科普传播找到新的载体,在理论层面上为黑龙江省科普传播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第二,现实意义。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科普传播模式,必然会对科普传播在全国更广阔区域推进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加快科普传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二、黑龙江省科普传播的现状

(一)公众科普传播信息化的诉求明显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获取科普传播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普通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科普图书、科普期刊、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络)、各种科普活动(科普画廊、科技培训)、科普场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和其他渠道等。其中,电视是黑龙江省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有95.2%的公民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也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49.5%,位居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第二位[3]。

(二)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最为偏爱的媒介渠道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最喜欢的方式方面,黑龙江省有61.8%的公民将电视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有24.7%的公民将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络)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其次是报纸、广播、图书、亲友同事和期刊杂志等,其余渠道则所占比例较少,而以往排名靠前的科技馆、博物馆、科普画廊等实体渠道则相对落后。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最为偏爱的媒介渠道之一。

(三)门户网站和移动社交媒体成为未来网络科普趋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8.9%,较2014年底提高3.1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为33.7%,较2014年底下降了1.1个百分点;网络电视使用率为16.0%。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1]。调查结果显示,从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络)的利用来说,微信(78.6%),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69.6%)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67.8%)是黑龙江网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常用渠道;其次,微博(50.5%),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44.0%)和电子书(38.4%)等也是黑龙江网民获取科技信息的常用渠道[4]。(图1)

(图1 黑龙江公民对互联网渠道传播科技信息的信任情况)

(四)积极与新媒体开展合作,“互联网+科普”行动初见成效

为营造“互联网+科普”创新环境,2015年黑龙江省科协与北京科技报、签署了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互联网+科普”战略合作,推动科普内容、活动、产品等在龙江科普微信平台全媒体推送;与新晚报签署了合作协议,推动科技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促进了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同年,又与新浪网黑龙江合作,在新浪网页设置了“龙江科普”板块,引领了全省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浪潮,提升了科普的社会影响力。

三、“互联网+”时代黑龙江省科普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科协作为群团组织,在推动科普传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有限

“互联网+”时代,科协组织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力参与和统筹管理下,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元化媒体手段进行科普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目前,中国科协设置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办公室,但黑龙江省纲要办没有独立的部门及编制,主要由科普部负责纲要办的日常工作。从黑龙江省近三年来组织召开科学素质纲要会议的过程看,各成员单位的参会积极性并不高,在工作中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够,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虽然形成,但对科普传播的作用发挥有限。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18日印发的黑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第七条“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提到的措施有:实施黑龙江省“互联网+科普”行动,推动原创性科普融合创作,强化科普传播协作,完善科普信息化深度应用和精准服务模式。分工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牵头。但实际开展工作中,媒体的盈利性决定了省科协在科普传播时需要支付大量资金,在省科协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媒体中,省委宣传部又不能强制要求媒体播放科普内容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在广播电台增加播放时间和传播频次。

(二)受经济发展制约,各级科协组织科普经费短缺

受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制约,黑龙江省内各级科协组织科普经费紧张。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不断加大对省科协的投资力度,省级科普专项经费由2013年的35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3220万元,黑龙江省常驻人口3833万(2014年数据)科普专项经费人均0.84元,接近刘延东副总理提出的科普专项经费人均1元的标准。但是,部分市(地)科协,县(市、区)科协科普经费寥寥无几,有的科协科普经费全年只有1万元,在全国科普日这样的大项活动中,只能依赖省科协拨款才能组织,开展更多科普传播活动时则捉襟见肘。以鹤岗市为例,鹤岗市没有科普专项经费,只能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举办大型科普活动。再如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祖国的最北部边疆,常驻人口51.16万(2011年数据),2015年科普专项经费5万元,科普专项经费尚达不到0.1元。科普经费短缺的状况令人担忧。

(三)人才外流,科普传播队伍建设停滞不前,科普人才匮乏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10年前火遍中国的电影台词,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显得重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黑龙江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发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前30年为净迁入,净迁入人口700余万;后30年为净迁出,净迁出人口为400余万人。”省社科院的专家介绍说,这种净迁出情况始于1980年,20年加起来净迁出95万人。2010年户籍登记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净迁出322.5万人,是前20年的2倍多,近20年来人口呈加速流出状态[5]。黑龙江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在不断地加速流出,对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且已呈现恶性循环趋势。目前,黑龙江省的科普传播团队人才匮乏,缺乏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以黑龙江省科普作协为例,作协1978年成立,先后产生了三届理事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龙江省科普作协曾是全国四大科普创作基地之一,与北京、上海、四川齐名。黑龙江省科普作协成立最早出版阵地最多,无论发行数量、图书内容还是创作人才,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曾创过两个全国第一:一个是编写《中国科普作家词典》共两册;另一个是出版了全世界唯一一家《中国科幻小说报》,共出版十七期,由于历史原因被迫停刊,后发展为《科学发现报》、《新晚社区报》。《家庭生活指南》也是由黑龙江省科普作协创刊的《科学时代》改版而来。由于各种原因,黑龙江省科普作协至今没能换届,目前各项科普工作进展名不正言不顺,导致各行业热衷于科普创作的人士有创作灵感和作品时,找不到科普传播队伍和组织,一定程度影响了黑龙江省科普创作队伍的壮大和科普内容的创作。

(四)科普传播活动与信息化脱节

黑龙江省各市(地)、县(区)科协组织开展的科普传播活动依然过于传统,许多地方的科普工作还停留在“做了多少场讲座,发了多少本书,搞了多少次活动”层面,科普活动与信息化步伐严重脱节,与科普信息化相关工作计划大多只停留在文件上,落不到实处。这些传统的科普传播形式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而且传播具有滞后性。

(五)科普游戏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内容量少质低,表现形式创新不足

黑龙江省的科普游戏(微信平台)、虚拟博物馆(省科技馆网站)等形式虽然被应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推广,扩大网络科普的社会影响力。目前,黑龙江省科协几个微信平台内容的表现形式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与新浪网合作的“龙江科普”板块资源有限,多为省科协科普活动和日常工作的简单介绍及部分科普常识,缺乏网络游戏、网络实验室、动漫等形态,说教味重,趣味性低,制作缺乏创意。与《北京科技报》和《新闻报》合作的微信平台全媒体推送内容,信息来源大部分为省科协提供的新闻通稿或者其他媒体,如《健康时报》、央视新闻、网易新闻、科普闻道、黑龙江晨报、新华网、海峡都市报、科普中国、新浪科技、中国政府网、央视新闻、社科学术圈、腾讯视频等等。有的推送内容甚至来源“网络”,鲜有原创作品,不但存在着复制其他网站内容的状况,还有的让人看完不知消息是否可靠。总体来看,难以满足公众对移动科普的新需求。

(六)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馆作用发挥不够

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阵地。以黑龙江省科技馆为例,占地面积5万米2,建筑面积2.5万米2。科技馆里共设有十二个常设展区、400余件套展品,涵盖了机械、能源等十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科技馆的展览内容更趋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组团参团提前预约有讲解员对展品进行介绍,散客只能自己看展品内容介绍,而介绍的知识对青少年又过于高深,很难理解。还有一些类似齐齐哈尔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基地,当地政府更加关注的是其作为旅游品牌的作用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其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

四、“互联网+”时代科普传播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筹集科普资金方面,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刘延东副总理在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切实增加对科普的投入,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这半根冰棍钱要舍得投入,这是对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投入”。科普发展既要财政增加投入,同时也可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科普资金。除政府的投入,社会力量的投入也有很大潜力。应鼓励各级科协组织与企业联合,支持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产品研发,搭建政府科普公共服务平台。

(二)推动“科普龙江”品牌推广

2016年黑龙江省科协科普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三项工作重点,七大信息化传播手段,服务于六大重点人群。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联合人民网黑龙江频道,开展“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二是与黑龙江新媒体集团合作,开展“青少年科普信息化工程”;三是继续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龙江科普惠农平台”。七大信息化传播手段:一是龙江科普自媒体平台。围绕六大重点人群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平台与公众微博号两个百姓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发声平台。二是客户端。客户端的传播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针对重点人群建设垂直化客户端,实现大数据分析与精准推送;第二利用腾讯等用户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新闻客户端进行系列科普知识宣传。三是手机报。针对领导干部与公务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进行密集的科普知识宣传和精准的内容推送与服务活动。四是科普e站宣传屏。针对社区、农村、学校,建立社区e站、农村e站、学校e站科普电子宣传屏,提供专门的科普资料录入展示。五是电视科普大赛。开展“‘科技龙江’——黑龙江省首届高校科技成果争霸赛”活动,并形成常态。六是科普动漫。大力开展科普动漫、视频等科普创作,推动科普游戏开发,加大科普游戏传播推广力度。科普动漫、视频、游戏等原创内容可以实现一次创作,多种渠道传播,以活泼多变、生动立体的方式推进我省科普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七是公益节目录制与播放。录制公益广播节目、公益广播剧与公益广告,在我省的广播电视台、电视台播放。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科普传播迫切需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既具有科普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提升黑龙江省科普信息化传播能力的重要保障。建议一方面通过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来进行产业布局和人口迁移,科学引导人口分布;一方面理顺历史遗留问题,尽快恢复黑龙江省科普作协的主体地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建议科协组织与高校联合培养新媒体科普方向专业型硕士人才,并依托协同培养平台建设科普人才实践基地,以时间促进人才成长,培养一支像“科学松鼠会”这样能扎根于黑龙江省的优秀团队。

(四)动漫、科普游戏、图书等传播内容改造层面

在动漫和科普游戏方面,建议鼓励黑龙江省科协、各行业学会、高等院校、高科技动漫企业等跨界合作开发科普游戏。将已有的优秀科普文学、动漫、影视作品改编成动漫、科普游戏,丰富科普传播形式。在科普图书方面,建议黑龙江省科普作协借助流行的科学文化元素,自主创作出快速引起公众认知的科普作品。这方面可以效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流行电脑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卡通形象为素材开发《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的做法。该书广受社会好评,短短的时间里已经进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销售册数已突破100万。

(五)科普资源建设层面,大力推进科普资源建设

科普资源的生命力在于确保科普作品的原创性。黑龙江省科协应下大力度组织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原创科普作品,并加强著作权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在网站、微信平台中设置竞赛评奖、作品征集等栏目的方式,吸引和鼓励广大受众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

参考文献

[1]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二)〔EB/OL〕.(2015-07-23)[2016-07-12].http://www.

/archives/

[2][3][4]2015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黑龙江省)[M].北京:2015:2,6,7

[5]新华每日电讯1版:东北三省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出实招〔EB/OL〕.(2015-08-09)[2016-07-07].http://news.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